
課業及學習任務

課業政策
一至六年級
家課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學生所學,學校推行的家課政策,各科會設計有意義的家課,避免沒有意義的重覆抄寫,而著重教師與學生的回饋,促進學習。例如:教師會讓學生自選課業的題材及展示方式,以照顧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;教師亦會為照顧不同學習差異的學生設計分層課業,以鞏固和延展學生所學。
多元化學習任務
一至六年級
以往傳統「功課」的理念已轉變為學習任務。
不同類型的多元化學習任務除了能連繫學生生活,更能以有趣及具挑戰性的方式,以問題導向學習,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。例如電子課業、實驗、探索活動、專題研習、資料搜集及整理、腦圖、自由創作、短片匯報、簡報等,照顧學生的多樣性,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。

促進學習的評估

本校的評估機制是每學期一次的總結性評估及多次的進展性評估,以便讓家長、老師及學生本身了解他們在完成一個課程或學業階段後的整體表現。
小一適應期
/
小一的所有進展性評估及考試均不納入考試分,設有讀卷,旨在讓小一新生熟習考試及限時作答的模式,讓教師評估學生所學,及早跟進學生的學習表現。
進展性評估
一至六年級
從各科日常的進展性評估中,從不同方面反映出學生的強、弱項,以便採取適當方法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和充分發展潛能,而家長亦可藉此更清晰地獲知子女的學習情況,以便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給予支持、鼓勵和指導。
中英數進展性評估
每學期,中文、英文、數學科均設有兩次的進展性評估。在學習的過程中,鼓勵學生建立恆常温習的習慣,以鞏固所學。
進展性評估在每一至兩單元完成後進行,以讓教師評估學生所學,及早跟進學生的學習表現。
進展性評估的篇幅較精簡,以單元重點為設題根據,以減輕學生的壓力。
進展性評估的分數會計算到該學期的總結性評核,比重為10%,避免「一試定生死」的情況,亦鼓勵學生在全學年維持學習動機與質素。
多元化評估模式
各科會按不同的學習目標設計合適的評估,持續檢視學生的學習進展,並回饋課程及教學設計。例如:課業、課堂觀察、朗讀、製作圖表、專題研習或口頭匯報等。
此外,各科亦會運用開放靈活的評估模式,如學生自評、同儕互評或家長評量,並提供適時和具體的回饋,幫助學生改善學習表現。
總結性評核
一至六年級
每學期進行一次總結性評核,全年共兩次。
評估數據的運用
一至六年級
由學與教組歸納及分析每一位學生於總結性評核的數據,交由科主席及科任老師作整體及個別學生跟進,並會追縱各年級整體及個別學生的成績表現,適時調整學與教策略。